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欢迎你![登录] [注册]

一中历史

编辑:  时间:2015.05.23  点击次数:

( 一 ) 概 述

五十年风雨沧桑,弦歌不辍;五十年桃李芬芳,薪火相传。

利辛一中自1958年创办,几代人栉风沐雨,躬耕树薰,取得显著办学成绩,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尤其近年来,学校坚持“和谐规范,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志弘毅,修德成器,求学精深,和谐规范,卓越发展”的校训精神,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连年创造高考新纪录,实现建成新校区、跻身省示范高中两大飞跃。

老校区坐落在县城中心区阜蒙河畔,人民路与向阳路交汇处。学校在1958年创办之初,没有自己的教室,只能租房上课,直到1960年初才建成简陋的校舍。至此,学校有教职工12人,简陋草房20间,学生100多名。1965年利辛建县,1966年学校改名为利辛中学,收归县教育局直接管辖。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面貌很快发生变化。从师资配备到校舍建设和招生人数看,成为当时县内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学。

在初具规模的利辛中学正要振翅起飞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县委派文革工作小组进驻学校,掌握学校一切大权,校长“靠边站”,党、政、工、团组织陷入瘫痪,部分教师被打成“黑帮”。学生大串联,停课闹革命,“文革”后期,张铁生的一封信搞得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学“朝农”,开门办学,厂校挂钩,这些非正常的教学现象一直延续到1976年。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80年学校改名利辛一中,同时被定为阜阳地区重点中学。从此学校进入奠基发展的大好时期。

九十年代初,学校提出“三苦”(领导苦领,教师苦学,学生苦干)精神,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招生办法。1993年至1999年,高考达线率连续七年居阜阳地区重点中学首位,实现了“七连冠”。1993年至199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阜阳地区教育先进单位。1996年我校本科达线人数123人,突破百人大关,市委市政府授予我校高考贡献奖,颁发奖金15000元,1997年3月24日至26日,阜阳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会上,市教育局号召全市学习利辛一中办学经验。

从1998年起,学校就开始酝酿新校区建设工作。2003年秋季新校区破土动工,2005年秋季第一期工程竣工,新校区迎来了2600名高一新生。新校区地处县淝河路与新建路交汇处,占地163亩。在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学校又开展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工作。由于全县“两基”工作未能通过国家验收,争创省示范高中工作被迫延迟。经过不懈努力,2007年10月通过市专家评估验收,12月底又顺利通过省专家评审小组验收。2008年4月,省教育厅正式下文,我校跻身省示范高中行列。在此期间,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向前,高考本科达线人数逐年攀升,六次夺取亳州市高考文理科状元。

50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德育为首,不断提高学生素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办学管理新模式新途径;努力打造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加核心竞争力;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创设优美育人环境;多渠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艰苦创业,十年劫难,到苦干奠基,几代人荜路蓝缕,风雨兼程,焚膏继晷,杏坛振铎,辛勤奉献,书写了一页页的功绩,换来了一中今日的辉煌。如今的利辛一中老校区占地面积42500㎡,建筑面积21253㎡,新校区占地163亩,总建筑面积达107080㎡,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实验电教器材完善,藏书10万余册,电子图书30万册,报刊资料260余种,现有教职工407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92人,一级教师175人,有7人获教育硕士学位,有8人正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有5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有21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31人获省、市教坛新星称号。现有高中教学班119个,在校学生7500人。学校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省先进集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学校、安徽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亳州市文明单位等殊荣。

回首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利辛一中仍将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育人为根本,以管理促效益,以科研求突破,以特色创名校,努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管理内涵发展,教师高端发展,打造皖北地区高中教育品牌。

( 二 ) 艰苦创业

  利辛一中的前身是涡阳县闫集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5月,首任校长相开选。建校初期,共有教职工12人(教师是从闫集区优秀小学教师中抽调),当年招生三个班,155名学生。学校起初没有校舍,而是借用王五小学(位于利辛集西南约二公里)的二个教室。1959年暑假,学校又迁往供销社酱醋厂(位于现在利辛宾馆对面)。1959年,为解决校舍问题,闫集区政府从全区抽调民工在黄湖(现利辛一中老校区校址)建成二十间土坯茅草房。1960年初,学校由借用房迁入新校舍。校内道路由师生到周边捡沙礓修建。

1959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种试验田,办养猪场,参加建校劳动,学生受到一定锻炼,学校也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1961年,潘西良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宋翠章任教导主任,纪殿华任总务主任,苏明法任团委书记。1961年上半年,学校共七个班(附带一个农业高中班),教师28名,职工10人。秋季开学开始招三个初中新生班(以前为两个)。

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生流失严重,招生时每班54人,三年后每班仅剩30多人。因此,巩固学额就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决定:凡行动方便的老师,不分男女,每周六下午半天、周日上午半天,一律下乡动员学生返校,直到完满学额为止。

为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1962年至1964年,学校开展了生产自救,即打井种菜以补贴学生伙食。全校师生破土打井,开荒种菜,建成一眼马拉水井,开辟出15亩菜地。学生在国家帮助(助学金)、学校补贴(吃菜不要钱)和家长资助的共同扶持下生活有了保障,学习安心,学额得以巩固。

1962年,闫集区张集初中并入我校。

1963年,刘明勋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李树深任团委书记。

1965年,杨树培任副校长主持工作。这一年,县教育局整顿教师队伍,把只具有中师学历的教师下放到小学任教,下放家在农村而属城镇户口的教职工家属,同时分配和调入28名大学毕业生,学校师资力量显著增强。该年还调整了工资,调整面33%。

同年六月,连降大雨,校舍毁损严重:屋顶露天,墙壁倒塌,窗户破碎,木门洞开,校内两条主干道面目全非。面对困局,学校会议决定:放弃暑假休息,立即投入到校舍、校具的修复工作。校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在木匠、泥瓦匠的指导下,全力以赴,各显神勇,经过四十多天的苦战,如期把学校的门窗、桌凳、断墙、房顶修缮一新,男女宿舍的泥炕也被重新平整一遍。开学后,老师又带领学生把被水冲坏的两条沙礓路修补轧平。师生还自己动手把一片红芋地平整成操场。

从1964年起,学校建设砖瓦房教室15间。1965年建县后,学校更名为利辛中学,收归县直辖。随之改建了校舍,扩大了范围。1965年冬季到1966年春,师生勤工建校,到阜阳运砖瓦,为国家节约开支千余元。

当时,学校共有9个初中班,教师2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人),学校整个面积为18930平方米,图书、仪器、文体器材欠缺,教室、宿舍基本上是土木结构。这一时期,虽然教学设施简单,师资力量薄弱,但教学秩序正常,校风良好,学风端正,为祖国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批优秀生源。更重要的是,利辛一中第一批“创业者”给后人留下持守清贫,专业兴学,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

                ( 三 ) 风雨十年

                         (1966—1976)
    1966年,闫集区初级中学更名为“利辛中学”,副校长刘明勋、杨树培。因人民路西侧开发,县委决定:利辛中学校区从南起现在的振兴东街,北到向阳路,西起人民路向东40米,东至现在建设路以西,占地面积99亩。腾出的地方分给其他单位。4月,学习“关于在教育战线掀起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通知,并开展“学习雷锋、王杰、欧阳海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刘英俊”的活动。6月,县委派朱承云、李惠英任正副工作组长进驻学校,利辛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吴开化、邵从光、苏敬斌、郭颖杰、陈光亚等六位教师被定为“黑帮”,惨遭迫害。副校长刘明勋、杨树培“靠边站”。学校党、政、团、工组织瘫痪,大权由文革小组掌握。7月,全县教师集中到利辛中学,参加文化大革命,在极左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又有不少教师受到揪斗和批判。9月,“东风”、“卫东”等造反派组织成立,后合并成为“红卫兵营”,少数学生成立“八•二七”组织,成员以学生为主,有部分教职工参加。9月以后,开始大串连,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完全中断,学校陷入瘫痪。学校图书也因破“四旧”被焚烧一空,课桌等设备损失殆尽。
  1967年,邵长亮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康强任教导主任,董鹏飞任总务主任。2月,学习中共中央文件《关于中小学文化大革命的意见》。3月,接教育局转发省厅的通知:一九六六年中等学校招生工作一律作废,已录取的高初中生分别回原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8年3月,造反派“红卫兵营”和“八•二七”实现大联合。8月,学习毛主席关于“斗、批、改”的指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制改为二二分段制,即初中二年和高中二年制。10月,学习山东“侯、王”二教师的一封信,教师纷纷调回原籍,教师锐减为21人,造成教师队伍混乱。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教师王全乐任革委会主任,各造反派头头任成员,领导学校“斗、批、改”,原教导处、总务处分别改为政工组、教育组、后勤组,实行复课闹革命,同时取消班主任制度,统一编成班、排、连、营,同时大兴早请示晚汇报、“七个首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之风。这一年因停课闹革命,67届学生延至68年毕业。
  1969年,庄玉柱任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工作,刘显方任教育组长,庄玉柱兼任后勤组长。该年,贫下中农进驻学校。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实行春季为学年开始的学制。因“二二制”,67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这一年,合肥四中下迁利辛,一部分教师和教具并入利辛中学,给利辛中学带来了一部分仪器、图书和体育器材,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充实了教师队伍。
  1970年4月,蔡学忠任革委会主任,庄玉柱任副主任,江兴中、李朋友、张心杰、倪尔俊、袁宝海为革委会委员,刘显方任教育组长,王张明任后勤组长,邓凡美任政工组长。学校班级增加到12班,1970年至1971年,新建教室15个。该年还创办了“利辛中学农药厂”,由孙报竹任厂长。1970年11月,为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师生开展拉练和军事野营活动,被评为“省群体活动先进单位”。
  1971年9月,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掀起“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秋季,首次招生高中班,学校班级数增至18个(包括新招3个高中班)。同时恢复了集体上操制度,建立了男女篮球、排球、田径队。
  1972年元月,因夏季雨水过大,校园平地水深二尺多,教室和教师宿舍进水,无法上课,停课一周。
  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不学数理化,照当接班人”的一封信,严重打乱了教学秩序。学校兴起了“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高潮,致使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这一年,师生平整田地,并填平一个40平方米10米深的池塘,建成一个250米土质跑道的田径场,举行了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在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以绝对优势取得总分第一名,并夺取了除男子标枪外的所有单项第一名。
  1974年,马登记任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工作,政工组长邓凡美。11月轰动全国的“马振扶事件”教学秩序再次受到影响。同年,以展祖超为队长,孙秀英、郭从杰为队员的工宣队进驻学校,展祖超兼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学校邀请酒厂厂长老工人郭凤歧来校作忆苦思甜报告。钱荣连、韩世珍办起“无线电服务部”。先后由蒋连朝、张秉瑞、王桂荣任厂长。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盖起了大礼堂和新的大伙房。
  1975年,马登记任革委会第一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陈孝三、黄如月任革委会副主任,李文山任秘书,王桂荣、张洪启任教育组正副组长,马成香、王淑华任政工组正副组长,马友志任总务副主任,张奎甲任团委书记,工宣队长展祖超任副书记。这一年,教师人数增至44人,学校开始“农教对流”、“工教对流”,开展学“朝农”活动,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队校挂勾”,派部分班级到蚌埠柴油机厂和蒙城拖拉机站学工,到柳西、武寨学农,这一系列活动影响了正常的教学。7月,派李保善、孙报竹去县轮窑厂工人大学兼课。9月,学校进驻了县委“工作组”,李振国、郁春霄任正副组长一行十多人在校呆了四个多月,整顿所谓路线不正问题。
  学校体育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以利辛中学为主的县中学生代表队参加了阜阳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总分第二;排球队代表县中学生取得地区男女冠军;李玉平同学和王人中学李莉搭档代表阜阳地区参加安徽省三运会,取得羽毛球双打第三名,并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全国三运会。
  1976年,学校建立了地震测报点,又与体委共建了一个有炉渣铺成的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同年我校开始实行课间操制度,校女排代表阜阳地区参加安徽省少年业余体校比赛,获合肥赛区第三名,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比赛。9月,被评为安徽省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10月,学校开展声讨“四人帮”的活动。
  文革十年,利辛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教学质量总体下降,部分教师蒙爱不白之冤。但黑暗中仍有一丝光亮,利辛一中在挫折中也有所发展,如创建了高中部,班级在增多,学校在扩建,学校体育取得了突出成绩。
  文革十年,是利辛一中在泥淖中艰难行进的时期。

               ( 四 ) 苦干奠基

                  (1977—1990)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开始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注重教学质量提到学校议事日程。年底,原学校领导班子全部调出,教师也作了相应调整。

1977年,胡长聘任校长,邓凡美、庄玉柱任副校长。学校组织师生学习教育部“关于在教育战线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通知”,举办“向雷锋学习”图片展览,开展学雷锋活动。要求全校师生通过学雷锋活动,稳定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这一年,高考制度恢复,教师积极性普遍提高。

1978年1月,学校领导班子大调整:党支部书记胡长聘兼,组织委员邓凡美,宣传委员庄玉柱;总务处主任董鹏飞,副主任许明仁;团支部书记王桂荣,副书记王淑华、陶国荣等;教务处主任刘显方;工会组织尚未恢复。

教师也作了大调整。县教委一次调出中师学历、知青教师28人,陆续从全县调一批高学历、骨干教师20余人。接着学校实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文革中,由于学校受到冲击,学制遭到破坏,各地不一。直到《草案》颁布以后,这才统一起来。四月,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全体师生受到极大鼓舞。

1979年,利辛一中女排代表阜阳地区出席省比赛,成绩优异,获第一名,教师赵锡安被评为安徽省业余体校优秀教练员。同年,女排代表阜阳地区参加全省比赛,取得第三名。

1980年,利辛中学更名为利辛一中。被确定为阜阳地区重点中学,省首批田径兼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同年,钱秉龙任校长,朱荣亚、陈孝三任副校长。随后,学校工会组织恢复,全校行政机构得以健全,并开展正常工作。

1981年,校领导班子决定贯彻“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贯彻“中学生守则”,维持学校正常秩序,推进学校各项正常工作。这一年十月三十日,赵锡安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校女排在全国中学生女排比赛中荣获省第一名,全国第四名。

1982至1983年,学校初步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全体师生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学习张海迪精神,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当时,在校教职工126人,其中教师93人,是1969在校人数的三倍,大专以上毕业生30人,占学校教师总数31.2%,师资力量大大加强。

1984年,林立威任一中校长,李仲贤任党支部书记,朱荣亚、赵锡安、朱立德、孙文学任副校长。上半年,省教育厅体卫处来我校验收“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执行情况,成绩优秀,颁发了合格证书。十二月份行署教委督导组来我校督察教学工作,对全校师生起到鼓励加油的作用。

1985年暑期,利辛一中三年制首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党支部改选,相继成立校志编写组、职代会。第一个教师节前夕,省常委秘书长洪清源、省委办公厅主任张守信、地委副书记孟繁孝、县委书记夏光等光临我校,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慰问,全体老师深为感动。

1986年,利辛一中被定为安徽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1987年,钱秉龙同志第二次出任利辛一中校长后,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宣读贯彻阜阳地区教委【1987】第28号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额,调配师资力量,加强初中基础教育,确保高中优质生源。

1988年1月,学校组织在校老师参加教学教法考试,促使老师深入学习,不断提高,改进教学,提高质量。4月,杜颖武老师《浅谈导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获阜阳地区中学生物教师论文一等奖。学生叶其明参加省数学竞赛获三等奖、地区一等奖,马东参加《全国英语辅导智力竞赛》荣获一等奖。还是这年6月,邵从光等十五位同志被评为高级教师。秋季,赵锡安副校长参加上海全国校长会议。回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艺术节,成立各科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交流意识。同年,与江南十校、安庆一中、湖北天门中学、黄冈中学、江西高德中学等建立友好关系,增强联系,交流信息。因教导处没有教导主任,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李品华到教导处临时负责,协助赵锡安副校长抓教学管理工作。

1988年以来,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查找问题,加大整改力度,从抓学校常规管理入手,认真开展文明学校建设活动。具体做法:1、学校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订文明班评比条例,先进教研组评选条例。2、加强教学管理,端正学风教风。(1)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学额;(2)严格考纪考风;(3)加强课堂教学,坚持教学改革。3、开展第二课堂,通过经常举办文学讲座、演讲比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对第一课堂加以补充和延伸,提升教学质量。4、开展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提高师生素质的需要。学校成立体育卫生委员会,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体育卫生工作。坚持“两操”、“两活动”制度,坚持每年开一次田径运动会。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校园自然环境,积极优化校园社会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989年3月,我校上年年终总结《抓好常规管理,迈向新的台阶》,被阜阳地区教【1988】第03号文件转发,向全地区推广。文件中指出:“一年多来,利辛一中从抓学校的常规管理入手,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值得借鉴学习。”充分肯定我校教育教学的成绩。12月13日至16日,阜阳地区教研室主任田怀亮带领刘允超、高汝凡、王素英、刘世勋等专家到我校进行教学工作督查,采取听课、座谈会等方式,深入到教研组、学生中调研。在情况回报会上,领导、专家对我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析,给予肯定。这年6月北京“六四”风波期间,学校做了大量细致工作,稳定了学校正常秩序。

1990年2月,学校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钱秉龙校长在会上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13日,副校长赵锡安主持召开各班主任、各教研组长会议,布置教学教研工作。4月,学校请县教委研究室主王惠民来我校作“关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辅导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杨玉乐、孙建、陈文莉、靳灼海、陶瑞虎、李芳、张帮群、王英、马超俊、王素英、程洁、夏广东、苏锋、张宏、朱永久、武青松等20位同志调入我校工作,为利辛一中教师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

12月3日至6日,阜阳地区教研室领导来我校,采取听课、查作业、查教案、看设备、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对我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督导,并分学科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领导小组对我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健康发展。12月24日,学校李品华、陶国荣二同志赴芜湖参加全国十省(市)高中语文教研会,学习外校经验,加强与合肥一中、芜湖一中、安庆一中等名校信息交流。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校逐步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面貌,为下一步的崛起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五 ) 崛起腾飞

                (1991-20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利辛一中进入了崛起腾飞的辉煌时期。

1991年,针对我校发展状况,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质量意识,提出“三苦”精神(领导苦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从零开始,打好高考翻身仗的奋斗目标。之后,学校召开高三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高三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接着又分别召开高三班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赵锡安副校长要求大家统一思想,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明确教职工职责的基础上,作出任课教师不准外出代课的规定。1991年8月下旬,赵锡安副校长参加石关省完中校长会议,回校后,立即研究制定了贯彻实施调整后高中教学计划的初步方案。同时,学习讨论国家教委教基【1990】第04号文件,省教委中字【1990】第19号文件,收看国家教委领导关于调整高中教学计划答记者问的录像。根据延展、拓宽、实用、系统的原则,在高中部开设选修课,以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突出特长,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学额控制,改革招生办法。1991年高考,我校高考成绩已有很大起色:有29位考生考取本科院校,10位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徐伟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1992年高考,我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高考达线人数96人。

1992年8月20日,钱秉龙校长率校领导班子在南京军人招待所总结上学年工作,研究下一年工作规划,办学思路更加明确。

1992年8月,县委调整学校领导班子:赵锡安升任二中校长,李品华、盛桂玲被任命为副校长。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992年9月7日,学校出台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1995年9月,学校出台了《教职工管理条例》和《集体办公制度》。

1995年9月18日起,开始实行教师集体办公和出勤考核。学校设满勤奖、论文奖,鼓励教职工忠于职守、勤于奉献、勇于创新。

1998年3月9日,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也制定相应的工作学习制度或管理制度,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的道路。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建立了教师进修、培训、引进、交流机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函授进修,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经常派出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培训会、研讨会。有计划地组织教研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合肥、淮南、亳州、蒙城、淮北等地参加听课学习或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1994年1月,举行青年教师擂台赛,副校长李品华和盛桂玲分别负责理科和文科的评课活动。1994年8月15日至18日,学校对新调进教师进行评课,严把新进教师质量关。1995年10月,进行评选“教坛新星”工作,同时评选优秀教育教学论文。12月21日,学校举行首届“教坛新星”演讲会。1996年5月,市“教坛新星”评选活动在我校举行。7月,学校派张剑参加省英语教材培训会,刘平三参加省高中数学研讨会,李勇参加省数学新大纲培训会,解长华参加省高考研究考察活动。1996年6月,我校美术教师张长虹录取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1月,推荐张标等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十年间,我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的成为骨干教师,有的被评为省、市、县“教坛新星”。1991年10月20日,程中一老师的论文《复习的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在全国英语教材教法研究协会上被评为一等奖。10月26日,陆伟老师《历史教学中的启发和点拨》在阜阳地区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上获论文二等奖。1996年5月,地区教研室选派我校教师马超俊、汪美信、杨玉乐、吴锋、刘年、江浩、程洁等七人分别到阜阳市、颖上县、界首县等地参加省“教坛新星”评选工作。1997年4月,马超俊老师、汪美信老师、程洁老师分别到芜湖、淮南、合肥参加省“教坛新星”评选。1998年5月15日,皖中地区听课活动高一数学公开课在我校举行,由我校汪美信老师授课。6月5日,召开素质教育理论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35篇,有10位同志在会上交流论文,并编印成论文集。1998年10月,李品华副校长到北京参加基础教育研讨会。11月2日,阜阳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在我校举行,市教委副主任周广华称赞利辛一中是全市教育界的旗帜。陈凤清老师获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1998年11月8日,马超俊老师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奖,张剑老师获市高中英语优质课评选一等奖。11月25日,县教委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要求各校建立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到年底我校共申报28个教育科研项目,115位教师参与。1999年1月7日,上报6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是:《优化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研究》(马超俊)、《中学数学活动课的研究》(汪美信)、《影响中学化学学科课程发展因素的研究》(张立功)、《充分利用非智力促进高中外语教学》(赵群)、《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张帮群)、《在职中学教师素质完善和提高要求》(姜之洪)。2000年,马超俊、张帮群、汪美信、靳灼海、陶瑞虎老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成长为国家级骨干教师。

三、强化质量意识,抓好毕业班工作

以钱秉龙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保障的意识。

1995年2月16日,学校召开工作会议。钱秉龙校长就新学期教学工作提出要求:改进课堂教学,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进一步确立质量意识,升学意识,力争95年高考再上新台阶。

1996年3月19日,学校召开高三工作会议。李品华副校长要求大家要有争口气的劲头,创一流的决心,珍惜时间,把握机遇,向社会、向学生、向未来、向学校高度尽责,克服畏难和自满情绪,力争再创辉煌。并对高三年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细致的建议和要求。

1996年4月5日,学校举行“96奋战百日高考动员大会”,李品华副校长在会上总结分析了江南十校素质测试的情况,提出近期打算,安排两轮复习,进行三次模考。号召应届毕业生志存高远,增强自信,自加压力,勇于拼搏,争创一流。

学校领导重视抓好毕业班工作,每学期多次召开毕业班班主任会议和毕业班任课教师会议,每年组织一两次全体高三任课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并与江南十校、皖中地区重点中学、皖北地区重点中学建立良好的校际关系,组成联谊会,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材,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学校每年召开高三学生毕业典礼大会和高考动员大会,为当年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加油鼓劲。阜阳地区教委教中字【1995】01号文件,《1994年阜阳地区重点中学校长会议纪要》指出:“利辛一中的‘33221’是行之有效的经验,所谓‘33221’,即“三在”(在精上下功夫,即精心听课,精心读书,精心训练;在能力上找出路,提高阅读分析,应试能力;在点上做文章,解决复习迎考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着眼点)、“三个处理”(即处理好听课与训练,课外与课内,理解与记忆三方面的关系)、“两个调整”(即应考心理和生理的调整)、“两个规范”(即规范化‘S’散训练,规范化模拟训练)、“一个紧跟”(即学生紧跟教师的复习迎考步骤与计划)。”

不懈的艰苦努力,赢得了丰硕的成果。1993年开始,实现高考新突破,本科达线率首次居全市重点中学第一位,引起全地区瞩目,地区教育局派员前来祝贺并总结经验。

1993年至1999年,我校高考达线率连续七年居阜阳地区重点中学首位,实现了“七连冠”。

1993年至199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市(地区)教育先进单位。

1996年我校本科达线人数123人,突破百人大关。市委、市政府授予我校高考贡献优胜奖,颁发奖金15000元。

1997年3月24日至26日,阜阳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市教委主任李培效指出:“要学习利辛一中的创业精神,学习利辛一中的管理经验,学习利辛一中班子的治校方略,学习利辛一中抓高考的经验。”

1997年10月1日,我校被评为安徽省先进集体,被收入98年《安徽青年鉴》(全省仅两所中学)。

四、坚持“三个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经常举办各种知识讲座、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社会调查、举办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诗歌朗诵会、文艺会演、英语演讲比赛、故事演讲比赛。1996年8月,国家计委援建我校的科技楼竣工,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内设符合国家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学厅、音像资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大大方便了学生了解世界,了解未来,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类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93年至1998年,高中会考及格率100%。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级以上优胜奖121个,其中省级一等奖22个。

1993年4月12日,阜阳地区体委、教委在我校召开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现场会,我校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国七运会期间受到表彰。

1996年6月13日,地区教育局召开全区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我校在会上作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专题报告。

1996年,我校被市委确定为艺术教育试点学校。

1997年,我校文艺队参加阜阳市迎港归音乐舞蹈会演,获表演一等奖;我校体育队代表阜阳市参加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获省团体总分第三名。

1997年,我校被市委确定为计算机试点学校。

1998年,我校被评为省电化教学一类达标学校,5月11日举行挂牌仪式。

1997年,我校第二次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999年,钱秉龙校长退休。同年8月,县委任命刘洪英同志担任利辛一中党委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任命李品华同志为党委委员、副校长(正科级),盛桂玲同志为党委委员、副校长(正科级)。

五、学校建设进一步加强

由于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生源增加,学校现有的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为学校发展需要,新校区建设迫在眉睫。1999年4月28日,召开西迁建设讨论会,县委副书记仇全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跃臣,县教委主任刘应坤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讨论西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建设供县委、政府决策。9月15日,县委副书记仇全宇主持召开由县土地局、县建委、双桥乡、一中领导参加的利辛一中西迁建设协调会。研究征地、规划等问题。10月12日,学校召开会议,研究西迁建设,新校区建设工作从此启动。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筹建第二教学楼,2000年7月21日,我校第二教学楼建设招标,阜阳市和顺建筑公司中标。2001年1月10日,学校成立第二教学楼施工领导小组。接着,着手改造校园环境,修建通往教工住宅区的南北水泥路,实现教学区和生活区分离。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党政领导班子,配齐中层班子,改组教研组。2000年1月21日,成立高中第一、第二、第三、初中部及行政等五个党支部,姜之洪、陶国荣、栗继祥、李文革、魏栋梁五位同志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2001年3月12日,根据县委宣传部批准,对学校中层领导班子进行配备调整。校长办公室主任姜之洪,副主任:郁建国、杨玉乐、张帮群,教导处第一主任陈廷云,主任俞绵娟,副主任:汪美信、吴锋、刘年,政教处主任陆伟,副主任:魏栋梁、孙良斋,总务主任陈士侠,副主任:王福杰,工会第一副主席陶国荣,副主席:李勇、马保民。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也进行改组,充实了力量。至此,教育教学各管理机构基本完善。

               ( 六 ) 跨越式发展

                 (20001—2008)

  2001年12月,李品华同志任利辛一中校长。上任伊始,就明确的提出了“和谐规范,卓越发展”办学理念。立校训,树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是:“立志弘毅,修德成器,求学深精”;校风是:“文明、尚礼、团结、创新”;学风是:“严谨、求实、慎思、笃行”;教风是:“敬业、爱生、博学、善教”。以醒目大字,立于老校区大道的两旁,以警示师生,并明确提出加速新校区建设,创建省示范高中,将利辛一中打造成皖北名校的办学目标,为此,学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步一个脚印,使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实现了利辛一中的跨越发展。

一、建立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八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完善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县委先后任命姜之洪、李文革、巩敬耕、潘化鹏、吴锋为副校长,任命杨玉乐为党委委员,郑庆、侯云玉为纪检书记。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进入领导班子,形成团结奋进,开创创新务实高效的战斗集体,带领全校教职工不断开拓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以法治校,科学管理。领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提出“树科学管理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思路,以质量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声誉,构建了“和谐有序、民主科学”的办学管理模式,着力培养“严谨、好学、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

制度约束,条块分明。为使学校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不断修正完善了《学校管理规范》,对各个岗位都制定了职责,对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标准进行了细化,建立了目标管理体系,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事事时时能管好”的管理网络,有效地实现了依法治校;同时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打造了分线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形成并逐渐完善了“校长负责制”、“部门主任责任制”、“年级组责任制”三个层面的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定岗、定责、定人,各司其职,分级负责,促进学校的有序高效管理。

二、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八年来,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由原来的220人,增至376人。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将“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教风落实到实处。学校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坚持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以师德师风为核心,围绕“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主题,扎实开展群体师德创优竞赛和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活动,建设一支师德与业务双馨,严谨高效、务实进取的教师队伍。

  营造团结和谐校园。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学校重大事情由教代会审议决定,至今已召开三届职代会。让教师的身心和人格得到自由舒展,使全体教师共进、共荣、共忧患。学校通过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以使命去融入永恒的教育事业,以人格激活教育的力量,尊重学生的发展权。通过“向最好的学,同最强的比,向最高的攀”,努力锤炼成就大业的冲劲、自强不息的狠劲,忘我工作的干劲,干则必成的韧劲。要求每位教师有一套“科学合理,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有一种“锲而不舍,只争朝夕,干净利索”的敬业习惯,有一个“群众信任,学生敬重,同事欢迎”的教师口碑。做本职业的行家,做本职业的专家,做岗位上的实干家,以个人的付出赢得他人的肯定,以个人的努力促进学校的进步。

  优化“青蓝工程”。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开展系列活动,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定期培训,开展座谈会,赛课件,比教学,练基本功,开研究课等活动,在创设良好的环境中练就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健全“新老教师挂钩”制度,老教师从教育科研、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材重点难点甚至试卷分析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的希望之星所在。定期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比,举办教育教学研究性成果展示和“我最成功的一节课”评选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积极推进“名师优教工程”,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着力构建学科梯队,通过目标引领,加强名师培养对象的评选,积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名师的评选和考核制度,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

  完善教师管理常规制度。如《利辛一中考勤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学科组工作常规》、《教师作业批改制度》、《新老教师传、帮、带制度》、《教育事故与处理办法》等。为了做到科学、有序、有效地规范化管理,根据学校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于2007年秋季制订《学校管理条例》,经教代会通过后正式实施,使学校各项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现在的利辛一中,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现有教师376人中,已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92人,拥有硕士学位的8人,一级教师172人。张帮群同志由一名普通教师如今已成为全省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在国内发表教育论文56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作品340多篇,参加编写初、高中《语文读本》12册,被安徽省教育厅聘为课题鉴定专家。多次参加省级课题鉴定、特级教师评审、高级教师评审工作。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英语教师代辉,第一学历为蒙城师范外语班,如今已是省教坛新星。为利辛一中的持续发展作好了人才储备。

三、弘扬传统美德,培养新世纪人才

八年来,教学班级由64个,增加到143个,人数由4200人,增加到9500人。为了把这些青少年培养成才,学校采取继承传统,丰富内容,针对热点,改进方法等措施,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由政教处牵头,运用各种宣传工具,使每个学生牢记“忠”、“孝”二字。学会感恩。印刷《弟子规》,人手一册,使学生学习先人,按时代需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规范行为,做到人人会背,身体力行,人人争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完善自主与合作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坚持“造就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尊重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学校以“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理念,整体设计德育工作,着手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氛围的营造,按学生内在发展规律指导开展德育活动,做到德育机制系统化,德育与目标程序化,德育活动学生主体化。使学生在老师的帮抚下,构造自我修身德育机制,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强身健体。不断完善“轻约束,重自控,轻说教,重体验,轻处分,重分析,树精神,塑人格”的自修品德运行机制。创造机会,为学生创设发展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的舞台。

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手册》、社团组织管理制度,班级、班规制定以及各种活动的策划实施,放手让学生当主角,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分层施教,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高一新生重点加强其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讲卫生、守纪律、讲礼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高二学生重点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高三学生重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目标,扎实学习,力争升入高一级的理想学校。

春风细雨,春华秋实。2001年至2008年高考再创佳绩,多次摘下亳州市文、理科高考状元的桂冠,应届本科达线率一直居市示范高中首位。例如:2000年,应届毕业生张一晨夺取全市高考理科状元;2001年,高梅同学以604分摘取亳州市文科状元,黄庭亮同学获理科第二名;2002年,武严严同学以678分获理科状元;2003年我校高考达线率为60.2%,达线人数为582人,林广栋获全市理科状元,王琦获第三名,有315名学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2004年高考达线率为62.25%,达线人数803人,有356人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其中陈闯同学以689分的成绩获亳州理科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2005年,卢阳泉同学获亳州高考状元,全省第22名,2006年高考达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2007年本科达线人数又有新的突破达1348人。2008年,冉玉、马欣又分获市文理科第二名。在各种大赛中,更是摘金夺银。2001年至2008年,数、理、化、生奥赛科目我校获省一等奖 人、二等奖 人、三等奖 人,市一等奖 人、二等奖 人、三等奖 人,例如2002年胡德奎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被保送到国防科技大学深造。理科成绩骄人,文科同样辉煌。在语文、英语非奥赛科目中,2001年至2008年,获国家级奖 人,省一等奖 人、二等奖 人、三等奖 人,市级奖1000多人,学科竞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03年获安徽省语文知识竞赛二等奖的李慧娟,2004年获安徽省考场作文竞赛二等奖的陈闯,都先后走入了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校门。在课外读书教育活动中,亦有二百多人次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学校也因此获国家级“组织优秀奖”,团中央和团省委授予“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称号。艺术之花也硕果累累。2003年,安徽省校园歌曲大赛,我校师生创作歌曲《我们放飞理想》获创作表演一等奖。2004年,学生表演的歌舞《小鸟,小鸟飞回来了》,参加了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另外,还有5人次获省乐器大赛一等奖。在体育方面,继续突出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在省、市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孙晓黎同学在2005年在马来西亚田径邀请赛中获竞走第二名,刘曼曼同学获2005年安徽省46公斤级举重冠军。学校陆续被评为安徽省会考先进单位、安徽省艺术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教育先进学校。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动教学创新

教育兴国,科学强国。对一个学校来说,则科技兴校,科技强校。利辛一中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

1、开展“科技兴校工程”。学校把引导教师参与教科研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生根载体,设立了教科研奖励基金和出版基金,资助教师著书立说。坚持“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践的原则,以解决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问题为立足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着眼点;以教育教学行为、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方式方法转变为切入点,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2、加强科研中心、教导处的领导作用,增强教育科研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1)改革听课方法。每学期每学科组举行若干次公开课,听后集体评课,并把评课意见装入教师业务档案。没有原始记录的公开课和讲课记录,评职称时学校不予承认,不予盖章。(2)提高增强周四教研活动的效果。力争一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个任务。(3)教师业务档案,从严要求。和晋级、评优结合起来。(4)加强教师专业思想教育,让教师多看书,看好书,提高素质,开阔眼界。使教师的科研成为一种自觉、主动行为,让更多的教书匠转化为科研型教师,培养更多的优师、名师。(5)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展,强化科普教育和竞赛活动。开展学术讲座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步入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轨道,让学生知道,今天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习,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让我们的毕业生留恋中学时光,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未来发展创造、奠定坚实的知识素养基础。(6)以校为本作为教育科研主要形式。学中研,研中学。一人可研,两人可研,多人可研,一题一研,一问一研,一章可研,一本可研,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脚踏实地作好校本教研。

3、创办《文州学报》,开辟学校“窗口”和教研园地。《文州学报》创办于2004年2月30日,现已发行19期。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地影响。直接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现在,学校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22项。近年,学校出版论文集《实践·探索·思考》三卷、《教育叙事》一卷,精选论文800多篇,有200多人次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李品华校长主编的《今天我怎么当老师》教师论文集在2008年6月份,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五、第二次艰苦创业,建设新校区,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现在的利辛一中由老校区和新校区组成。老校区占地面积42500㎡,建筑面积21253㎡。高中最多每年只能招13个班级。远远不能满足利辛县高中教育发展的需求。为了教育发展的要求,2002年,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征地163亩,建设新校区,于2003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9月第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共投资约6000万元。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9580㎡,投资900多万元,实验楼建筑面积8018㎡,共投入资金约700多万元,有各种实验室、电教室、科教活动室共25个,满足各项实验需要。办公楼建筑面积2128㎡,投入资金146万元。教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5500㎡,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学生宿舍18000㎡,学生食堂5000㎡和附属设备,投资约1800万元。当年高一招生38个班。现在,新校区建筑雄伟别致,环境整洁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六、全力以赴抓创建,跻身省示范高中行列

创建省示范高中,是利辛一中人多年追求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瞄准目标,不足决心,抢抓机遇,组织发动,全力以赴,誓夺创建成功。

2006年以前,学校已开展创建省示范高中的前期工作,但因硬件不达标和我县尚未通过“普九”国家验收等限制,创建工作没有全面启动。随着新校区建成使用和我县通过“普九”验收,我校从2007年初全面启动这项工作。学校成立由李品华校长挂帅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巩静耕副校长任主任牵头协调各项工作(后期由潘化鹏副校长负责)。分为6个小组,分别由班子成员带领工作。县委、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给予有力指导。全体工作人员克服困难,辛勤工作,团结协作,精心规范整理软件材料。学校加大投入,改造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风景线。学校分别召开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动员全体师生从为创建南策出力,创建认识和行动保持高度统一。经过艰苦细致紧张工作,学校自评达评后,向县政府报告,由县政府向市政府报告,市政府派专家评估组于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对我校申报省示范高中进行初步评估验收,初评通过后,市政府向省教育厅报告,省教育厅于2007年12月24日至27日派专家评估组到我校正式评估验收。以蚌埠二中校长李新义为组长的专家组采取座谈、听课、问卷调查、实地察看等形式,对我校进行全面评估,结论是:坚持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明确;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设施建设;确立了德育为首的教育机制,建立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重视创建过程,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建精神;加强教研管理,成绩突出;重视信息技术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2008年4月30日,省教育厅正式下文批准“利辛县第一中学”为“省示范高中”。

七、领导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八年来,我校始终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给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同志两次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亲自批准给予我校新校区教学楼建设提供200万元的支持,省教育厅长程艺上任不久就来到我校视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胡平平、董志方,省教育总督学李明阳等处室领导多次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县委、县政府邵国荷、方春明、刘健、李伟、凌云、骆方平、梁栋等同志多次亲临我校,深入师生座谈,解决实际问题。市教育局和县教育局历任领导对我校给予全方位的指导支持。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我校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

历任领导(点击查看大图)

上一篇: 关于开展2014年度优秀教学课例、教学叙事评选活动的通知
下一篇: 学生成绩查询网址